第(2/3)页 谢寸官知道,自己还差一步,才能出虎豹雷音。 不过,功夫是时间和积累,是急不来的。 蹲完猴桩,谢寸官就开始站三体式,他感觉每次蹲完猴桩再站三体式,有利于将气机平和入四肢中。因为猴桩是束久展快,也就是束的时间长,展人时间只是一瞬间。 但三体式不一样,他基本是前三后七顶天立起的舒展状态。 而且,谢寸官练习站三体式已经同郭踏虏和黄士鸿教得不同了,他站桩的方法,分前三后七式和前七后三式,前者是普通的三体式样了了,而后者却是弓步势。 他这样练是受降龙桩和伏虎桩的启发。 谢寸官自我感觉前三后七的重心站法,是降龙桩;而前七后三的站法,是伏虎桩。 他站三体式,采用丹田鼓荡法,同劈拳相结合。基本采用的是劈拳之后定桩,定下来将丹田慢慢地收缩或鼓出,开始定势时鼓荡三次,渐渐地到九次。 然后他每次鼓荡时,都是尽力将每次鼓荡的呼吸尽量拉长,越长越好。 站完桩,就练拳,戴家心意、沪上心意再加上行意拳。他将三种拳法的十形混着练,比如练猴形,先练沪上心意的猴形,然后再练戴家心意的猴形,最后练形意的猴形。 他为什么这么练,是体悟和领会的需要。 俗话说,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各人!这三家拳法,他都得到一些真传,但武术发展到现在,已经太久没有见过血腥了,所以无论是谁传的拳法,或多或少都有些走入艺化的感觉,少了前人战火杀伐的锻炼,传承中少了拳意和杀气。 这次在新加坡的事情,谢寸官一战之下,都是真杀实冲,自然有许多不同于平常和人比武的感觉。他明显感觉到,有些看起来凶狠的动作,似乎少了些什么。他感觉到凶残,在许多时候,并不仅仅表现在劲力上。 他就是想通过练习,纠正和找寻一些东西。 他希望能在这渊源极深,根本相同的三家拳术中,彼此融合补充,找到根本。因为这三家拳术,基本就是一个谱。他也希望从三家拳术的不同理解中,真正搞明白拳谱的根本含义。 在拳谱中讲,龙有搜骨之法,虎有扑食之勇,鸡有踩扑之能,鹰有捉拿之技,熊有出洞之意,燕有取水之巧,鹞有入林之身,猴有纵身之灵,马有疾蹄之功,蛇有拨草之精。 这十句话,全是意会之语,人人看了,似乎都有些明白,却又不十分明白。 按黄士鸿的**,搜骨之法,全在于大脊,是练一个大脊的节节贯通之力。因为三十三节脊椎骨,节节贯通时,感觉上就好像在数骨头一样。 但引伸开来说人体二百零六块骨头全都能动起来时,才会有风吹大树,一枝动,百枝摇的效果。而且,练拳时讲,大动不如小动,小动不如蠕动,全身骨头关节能开合自如时,化力走劲,劲由内化才成为一种可能。 但谢寸官从三家拳法中,整个龙形的练法来看,他觉更像是数大脊之法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