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可听替补。”即,若是学业够好,说不定可以直接升职! 还不等这些官员们露出喜色,刘仁轨的下一句就跟上了:“若在学两年无成者,季考年考接连下等者,即免当前官职。” 在场学生:…… 杨小藜倒是没空去注意旁人的表情,她只是掰着手指开始算钱。 算了一会儿,因没有笔墨,心算数目多了就有点迷糊。 杨小藜心中下决心:到时候一定好好学算学! ** 而很久后,那时候杨小藜已经念了多年的书,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日的开学典礼后,她还时不时会想起这日。 杨小藜想:如果说她初见陛下,如望旭日高起,那么观大司徒,便如见朗月悬光,飘然云气。 而那一日,大司徒讲的话……杨小藜想,那番话绝不止影响了她一人的一世。 如明月一般的人,带着湛然笑意道:“方才陛下讲了,有益于家国百姓者,皆为栋梁。” “那今日,我便接承陛下的话,讲一个词。” “格致。” 何为格致? 时人其实皆知‘格致’。因《礼记大学》中便有记载:‘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’。* 然而,对姜握来说,格致还有另外一重意义。 在华夏的近现代史中,在‘科学’这个词普遍应用前,‘格致’就代表着科学技术。 正如鲁迅先生写的那样,他到了外面的学堂里,才知道‘世上还有所谓格致,诸如先进的算学、地理……’* 格致即为各种科学知识与理论。 近现代,那华夏最为暗淡的时光。 明明是一直以来领先于世界的国度,许多发明技术都超前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国家,忽然就变成了‘落后蒙昧之地’。 正如那个著名的,被无数学者讨论的李约瑟难题:“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,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?”* 众说纷纭,学者们也各有看法和答案。 姜握自然也想过这个问题。 观风殿中,她望着下面的学子道:“陛下方才提起了司农寺,那我今日便以工部为例。” “坎儿井,锯条,渠堰,滑轮水车……” 观风殿内一片安静。 只是这份安静,是有些茫然的。哪怕工部的官员,虽然知道方才大司徒提起的,都是他们熟知的一些技术,但这些,怎么了吗? 姜握看他们的神色就明白:这些技术,他们都是熟练地在用,而很少有人知道,或者说觉得有必要知道,所谓的原理。 这便是后世人研究的,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之一——只看重实用性。往往不在乎为什么,只知道有用就行。 这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:如水车是技术,而其中的能量守恒,是科学原理。 当然,这种‘实用为上’的观念,在古代并不是一件坏事。甚至这也是中国古代科技保持领先优势的原因之一:不需要经过先了解理论而推导出技术,而是直接通过实用实践得出的技术。 历史从来没有绝对错误的路。 但如今,可以走不只一条路!为什么不去试试呢—— “何为格致,是通过观察事物,来得出其本质的原理与法则。” 第(3/3)页